本文转自:梅州日报
医保报销、租房合同、就业求职、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是大学生独立生活后必须面对的课题。大学生平时从哪里获取这类生活常识,是否需要学校开设一门常识课?有人认为,高校作为学术殿堂,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,生活常识这类“琐事”不该占用宝贵的教育资源。也有人认为,在对人才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,不能忽视生存能力的培育,因为不懂生活常识,已有不少大学生付出了巨大代价。对此,你怎么看?
许素芬:高校开设“生活常识课”很有必要。 这是教育系统亟需解决的问题,应当从小学到高中分阶段开设课程,并按难易程度设置内容。这样才能将学生从单纯的“做题者”培养成“生活者”,全面提升其生活避坑、维权等实用技能,以及提高情绪管理、时间规划等抗压能力,从而促进教育回归培养实用人才的本质。
张永胜:诸如订立合同、人力资源、人际关系等生活常识,我觉得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,大学期间先学习有关理论知识,有助于在涉足社会遇到这些事情时很好地解决,未雨绸缪,通过学习,提高了自身的技能。如果没有学习这些常识,要在工作实践中摸索,必然会影响自己的发展速度。
范子雄:我认为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非常必要。医保报销、租房合同、求职陷阱、人际关系……这些并非“琐事”,而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生存能力。建议将这类课程纳入培养体系,比如作为选修课或专题讲座,可以系统性弥补学生短板,避免他们在社会上交无谓的“学费”。当然,课程设计需高效实用,贴合学生需求和时间安排。
曾文东:现在的大学生就像温室中的花朵,当他们从大学校园空降到社会这个大熔炉,就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。所以大学开设生活常识课有其必要性。一方面可以让他们的大学校园生活更加如鱼得水,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毕业以后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陈赞发:人生在世,离不开工作与生活两方面,而且,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、互相制约的。因此,我们每一个人不但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,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常识,成为一个“健全人”,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,安排生活,推进工作。作为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,我们不能培养和造就出专业能力精湛,而生存能力却极为低下甚至是无能为力的“跛脚人”。所以,我赞成大学开设“生活常识课”。
张炼煌:我认为高校完全有必要开设生活常识课。多数大学生直到上大学时才真正独自生活,在这之前他们与社会接触并不多,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社会现状对他们来说都十分陌生。高校的课堂如果在专业知识之外,还能为大学生提供权威可靠的“生活常识”,必然能够让他们在走向社会时更加从容自信。
曾一聪 :高校既是学术殿堂又是育人基地。当大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生活常识,能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,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。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,培养出的具备生活常识和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,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,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。
刘如君:我认为高校开设“生活常识课”有其现实必要性,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回应。中小学阶段侧重基础知识,家庭中部分家长也可能忽视生活技能传授。现实中,不少大学生因不懂生活常识遭遇权益受损,比如租房被骗、错过医保报销时限等。课程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讲解、模拟操作等方式,帮助学生提前规避风险,减少不必要的损失。高校开设生活常识课程可采用选修课、讲座、线上慕课等灵活形式,这样就不会影响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。(廖玉芳/整理)
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